核地質發展60年大事記
2018-10-28 來自: 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瀏覽次數:1673
1955年4月2日
??鈾礦地質勘查工作管理機構——地質部第三局在北京成立,揭開了中國核地質事業的序幕。
??1955年
??核地質隊伍發現一大批放射性異常點。
??1957年7月
??中南地質局三○九隊十一分隊在廣東翁源縣境內找到被命名為“希望”的鈾礦化點, 后經勘探, 成為大型鈾礦床。這是中國首次在花崗巖體內發現的大型鈾礦床。
??1957年8月
??中南地質局三○九隊四分隊在江西省樂安進行航空測量時發現903 號異常,后經長期勘探, 發展成為中國最大的火山巖型鈾礦田——相山礦田。
??1958年
??正式向國家提交了第一批鈾礦工業儲量,第一批鈾礦山和水冶廠(三礦一廠)陸續開工建設。
??1963年4月
??毛澤東、周恩來、鄧小平等中央領導同志接見全國鈾礦床會議全體代表。
??1991年9月
??地礦部、人事部、國家計委、中華全國總工會聯合印發《關于表彰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的決定》,授予二六一大隊、三○三大隊、三一○大隊、二九三大隊和航測遙感中心等5 個單位“全國地質勘查功勛單位”榮譽稱號。
??1999年4月20日
??國務院印發《地質勘查隊伍管理體制改革方案》;5月12日,經國務院批準,國防科工委和國土資源部聯合印發《核地勘隊伍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》。至此,核地質屬地化改革全面啟動。
??2000年7月10日
??原核工業華南地質局海南地質大隊劃歸海南省人民政府管理。至此,涉及22個?。▍^、市)、77個核地勘單位共5.8萬名職工的屬地化管理工作全面完成。與此同時,按照“保留一支精干高效的核地質勘查隊伍,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資源的戰略性勘查任務,滿足國家對資源的需求”的要求,原中國核工業總公司地質總局改建為中國核工業地質局,“承擔國家放射性礦產地質勘查的規劃、立項、組織實施等工作”,擔負起國家鈾礦地質勘查的“國家隊”、“主力軍”的光榮使命。
??2000年12月1日
??國防科工委正式批復中核蘇閥,同意核工業鈾礦地質勘查裝備更新改造項目(一期)啟動。之后,在國防科工委(局)的大力支持下,完成了前三期能力建設項目,并啟動了第四期能力建設項目。
??2005年11月20日
??核工業二〇三研究所承擔的“吐哈盆地西南緣地浸砂巖型鈾礦勘查研究及鈾資源評價”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。
??2006年2月11日
??二○八大隊承擔的“內蒙古東勝地區砂巖型鈾礦預測評價與成礦特征研究”項目成果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。
??2008年1月8日
??核工業二一六大隊與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、南京大學共同承擔的“新疆伊犁盆地南緣可地浸砂巖型鈾礦勘查研究及資源評價”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。
??2012年11月
??核工業二○八大隊在內蒙古東勝皂火壕發現國內第一個特大型鈾礦床。
??2013年7月17日
??作為我國鈾礦地質界里程碑式的工程——中國鈾礦第一科學深鉆項目順利終孔,鉆探深度達2818.88米,標志著我國鈾礦勘查已經進入了一個更深更廣的全新階段。
??2013年10月
??歷十年之功完成的“中國北方中新生代可地浸砂巖型鈾資源評價”項目,獲得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。